海棠书屋 - 耽美小说 - 穿到明朝考科举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66

分卷阅读66

    是没奈何施主不肯留下吃斋饭,还是没奈何寺里没有猪头吃,打发那小沙弥去照管别的施主,自己带上头陀,抱着那箱经书给监寺看。

    崔燮没吃素斋,却也没去吃肉,而是在寺外小吃摊上买了些切糕、蒸饺、芋糕、蓑衣饼,又叫了三碗热茶汤在摊子上吃了。回去路上遇有卖松仁糖烧饼和南京来的云片糕的,他们也买了几包,原想到家分给工人些,却不想家里已经有了客人。

    说是客人,其实只是在他家书房看书,并不要人招呼的。

    崔燮进去道了声“怠慢”,仔细看时,却是郭镛、汤宁等几个年轻生员,懒懒散散地坐在沙发上看书。郭镛年纪最轻,体力好些,还直起身拱了拱手,那几个却是眼皮都耷了,叹道:“这两天赶了两大场祭礼,又要作诗作文,我等真是身心两乏。回来时我们想起你书室里的床舒服,离武庙又不远,便来做了个不速之客,望崔贤弟莫嫌弃我们。”

    崔燮笑道:“哪里敢。前辈们肯来,我这院子才是蓬荜生辉哩。我这就叫人备些薄酒相待,几位是在厅里吃还是在这儿?若就在这桌上吃,我叫他们把桌子收拾一下。”

    几人强坐起来说:“不必不必,我们自己收拾就行,下人哪里知道该搁在什么地方。”

    崔燮便从书架旁掇了个藤筐过来,叫他们把桌上的书搁里头,回头他自己往里填。几人一边放书一边说:“你这书房可比我们的有条理多了。我在家里,看过的书向来是随手乱扔,哪还想着弄个筐装他。”

    也有人说:“你这书房收拾得见功夫,弄个笺儿贴书背上,找起来也省力。”

    郭镛却没跟着收拾,而是拿着一本草草装订成的书问:“这是你做的?我今日听适之兄说了,你整理得十分齐全,对句也工整,还是按着韵部分录的,怎么却不印成书?”

    他翻着书页,抬眼看着崔燮,又似严厉又似期许地问了一遍:“这本比沈园诗集更值得印,怎么不印出来?”

    第44章

    为什么不出对句集?

    说来惭愧, 他把对句集抄给谢千户之后本就想刻版出书了。可后来要卖, 两下比较,就觉着这书不好加图, 又不如经文市场成熟、容易推广, 就把印书的计划押后了。

    可郭镛就像林先生那么严厉地看着他, 仿佛他说错一个字就要罚抄书似的,他不敢照实说, 微微垂眸, 斟酌着答道:“我年纪尚幼,学问也浅陋, 哪里就有资格编书了。何况这是圣人书里的词句……”

    郭镛摇了摇头, 斩钉截铁地说:“就是趁着年幼才出。十五岁的童子能集章句为对, 还可得称一句神童;到我们这年纪再作,就是无聊文人寻章摘句的游戏了!”

    他还是这群书生里最年轻的,才二十出头的好年华,说出这种话来简直要扎死那些奔三生员的心。

    好在三十岁中举的也不算太老, 众生心里暗暗酸疼了一会儿, 也就忍过去了, 跟着劝崔燮:“这是正理。你若早两个月出这书,十四岁的神童,还要叫人看重哩。郭贤弟既说你这书能付梓,那就是真没什么错谬,你只管大着胆子出便是。若再拖下去,到十六岁成丁, 就不比现在这童子身份值钱了。”

    当初戚县令可惜他没能当上十四岁的秀才,如今这些书生又催着要他出书,看来神童在大明朝真值钱——话又说回来了,神童到什么时候又不值钱呢?他托了原身之福,现在还在算得上神童的年纪,又有这么些人为他打算,无论如何也该珍惜好年华,别轻易抛费了光阴。

    崔燮起身朝几人拱手拜了拜:“晚生才疏学浅,读书未精,只怕书中多有谬误失漏,还要请前辈们斧正。”

    汤宁玩笑地说:“客气什么,我们不是还坐着你的沙发,看着你的藏书么?何况我们乡试在即,看看这对句,也算是复习了。书你先印出来,叫郭才子替你作序,明年他考中进士,做了翰林清贵词臣,你这神童之作也就扬名在外了。”

    崔燮不禁笑了出来:“不错,往后我若考不上进士,就在郭大人门下做个清客,专门编些给学童开蒙的书,也混个名士当当。”

    一个年长的生员王之宁正要劝他少说这种不吉利的话,汤宁却抢着叫道:“不可不可!蒙书有什么可印的,我还等着你家的套色绣像哩!我都要翻烂了,你就没什么新书可印?”

    崔燮答道:“也有的。近日要印经书,之后准备再画几幅三国名将,印个绣像版三国。我还想劳烦各位前辈们一事——若哪位前辈读三国时写了眉批,或是有相熟的名士写的,晚辈也想收来印在书里。”

    明末就开始流行批评本,金圣叹的批评本水浒传到二十一世纪还在书店卖着呢,他出时要是不加个专家评论,简直对不起金才子。

    不过印时还要讲究一下排版,不只一个人批一段,得几个专家搁在一块儿评,用不同颜色的墨区别,就像视频弹幕。专家们批评风格不同,对三国人物倾向不同,读者有所好恶,或者对掐,或者写文写评掐批评者,都容易炒起热度来。

    他卖书的不怕掐,还就怕掐不起来呢!

    他坦坦荡荡、一派正直地对前辈们说:“只是要请前辈们把关,所收的批注要批评得有理有据,或辛辣有力,或风趣诙谐,或发人深省的皆可。稿费便依着写的稿费,将来我这里要印成批评本,让读者边看书边看批,既能增添读书趣味,也能彰显批评者的才名。”

    “就像……就像那本似的,正文后面夹着一页页的批评文字?”汤宁惊喜地说:“我便作过评三国的文章!还有书上的随笔记的眉批,回头我便叫人将我那书与你送来,我也不要你的钱,你只要在内封印上迁安才子汤逸安批评就好!”

    两个同样爱看的生员陆安和徐立言也争着要把自己作过批注的送他。只有郭镛还坚持着不动摇,叫他先印几十本书来,把全县上下生员名士都送到了,定实了“神童”之名再干别的。

    崔燮有些无奈于他的固执,更多的却是感动于这般关怀,重重点头,应道:“郭前辈放心,我明日就叫他们雕版。”

    说着话,黄嫂便来送饭菜了。外间那几位生员带的书童小厮们帮着端进来,满满排了一桌子。他们先前说话时就着茶吃了不少松瓤烧饼和云片糕,垫了垫肚子,对着满桌新上的珍珠丸子、煎酥鲫鱼、红煨羊蹄、蒸羊尾等硬菜也还算从容,饮酒吃菜,聊聊诗词文章,偶尔说些考试的事。

    崔燮是吃饱了回来的,不想跟着再用,就在旁边陪坐斟酒,偶尔夹一筷素菜。那些诗词散文的他插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