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都市小说 - 捡漏:我的财富全靠摸在线阅读 - 第三百七十三章 见识浅薄的下场!

第三百七十三章 见识浅薄的下场!

    秦立赶到店铺的时候,下午五点多。

    再过一个来小时,市场就关门了。

    老赵今晚有约,就提前关了门,趁着距离相聚的时间还有段时间,就去了一趟秦立的店铺。

    看到秦立正从车厢后面往店铺里搬瓷器,连忙上去帮忙。

    看到框里都是都是青花瓷,老赵很是好奇道:“你哪弄来的这么多青花瓷?”

    秦立心中一动,“你拿出一件来瞧瞧。”

    老赵狐疑,“干嘛?”

    秦立笑骂:“让你拿你就拿,咋废话这么多。赶紧的!”

    老赵虽然不清楚他的意图,但还是依言从框里拎出一件青花小盘,只一眼突然一声轻咦,“咦!苏麻离青?”

    然后他有细细看了看这款青花小盘,“我去!还真是宣德年的啊,不过我咋感觉这绘工差点事儿呢,晕散感有些严重了,且这绘图有一股洒脱豪放的劲儿,跟官窑绘图的严谨规整不太一样。”

    秦立笑着点了点头:“确实是这么回事儿。你看哪个年份窑口?”

    老赵再次打量一阵,“从绘图风格上来讲,很显然,是宣德的。从青花发色上来讲,也是宣德。从釉面釉质胎质上来瞧,也是宣德,就连这款识也是宣德款,绝对错不了。只是这绘图也太糙了,看起来不太像是官窑,但它又确实是官窑的工,这就有些奇怪了。”

    “没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秦立笑问,“你说我如果当宣德官瓷卖如何?”

    “那肯定没问题啊,毕竟所有特征都符合宣德特征,唯有绘图差点事儿,但谁能说出假来?”

    老赵一边说着,一边又从框里拎出几件其他的青花瓷器瞧了瞧,发现每一件瓷器都是同样的问题,但都是大明宣德款,“你哪弄来的这么多这种奇怪瓷?”

    “一哥们踩了狗屎运,从山里发现了古人的窖藏。他猜测是当年御窑厂烧制的一批成品距离宫廷要求不够,但没有就地毁坏,而是转手卖给了地方人。但当时不能拿出来,于是就藏了起来。”

    秦立笑道:“我感觉他的猜测十有八九是正确的,不然绝无可能同时出现这么多类似的官瓷。”

    老赵闻言不由点头,“还真有这种可能,毕竟瓷器不是每次都能烧制成功,且能达到宫廷的要求,这期间会烧坏不少瓷器。当然,也排除不了这批瓷器是第一炉的试验瓷。”

    “嗯,也有这种可能。”

    秦立听的一愣,随之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如果是试烧瓷,官方监工不在现场,就能说的通了。

    结果这时候,金铭锦一脸笑意的走了过来,还离着有二十多米呢,就哈哈大笑道:“秦老板,恭喜你拥有了自己的店铺,祝你生意兴隆、天天发大财啊!”

    秦立和老赵顿时面面相觑,这货脑袋被门挤了?竟然主动打招呼了?

    但伸手不打笑脸人,秦立还是很客气的回应,“金老板有心了,咱们一块发财,一块发财!”

    “喲!这是买到新瓷器了?”

    金铭锦看到老赵手里拎着两件青花瓷器,故作诧异的走过去,俯身瞧了几眼,“东西不错啊,明代官窑外销瓷,国内可少见的很,几乎都找不到。”

    “你说什么?”

    秦立当即一愣,“官窑外销瓷?”

    “是啊。”

    金铭锦指了指老赵手中瓷盘上的绘图,“这不典型的外销图案吗,虽然国内绘图也有这种纹饰,但宫里用的绘图没这么豪放不讲究,要比这纹饰严谨规整不少……”

    不等他说完,秦立就诧异道:“真的假的?”

    “怎么我说个话你还不信呢!”

    金铭锦故作没好气道:“我在国外呆了将近半年时间,这种官方外销瓷我见得多了,绘图风格跟这一模一样,但瓷料用的都是官方料。当时我还以为是官瓷呢,结果那边的鉴定师告诉我,这些青花瓷都是当时宣德年间官窑生产的,由郑和下西洋时捎带着销到了国外……”

    还不等金铭锦说完,秦立的脸色就变了。

    他太知道这段瓷器外销史了。

    众所周知,明朝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时代,同时也是青花瓷工艺的真正成熟期。青花瓷的外销,作为明朝外交、贸易的先行军,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政府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因此,以明朝外交史上的两个关键事件——宣德八年郑和下西洋停罢和嘉靖三十三年葡人获准与华夏贸易为分水岭,将明朝青花瓷外销史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四年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说明海禁政策早在洪武四年之前就已实行。

    永乐二年,进而下达了更为严厉的海禁措施。

    《明太祖实录》载: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如此苛刻的海禁政策,表面看是为了肃清倭寇和方国珍余部侵扰,集中精力解决北元,实际则与建立官方垄断的海外贸易(既朝贡体制)密不可分。

    朝贡体制是华夏自古以来传统的对外关系模式。明朝以前,朝贡制度更多以政治外交的面貌出现。明初,由于严厉的海禁政策,朝贡制度的经济意义得到凸显。在私人贸易被严禁的情况下,朝贡成为与海外交往的唯一合法渠道,并且处于明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

    《明史》记载:洪武初,设市舶司于太仓黄渡,寻罢。复设于宁波、泉州、广州。市舶司是专职于“海外诸蕃朝贡、市易之事”的官署,来华使团所带货物必须由市舶司所下设的牙行来进行贸易,否则就以非法私人贸易论处。

    这一点在明人王圻的《续文献通考》中有着明确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其来也,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明矣。”

    对于来华朝贡各国,明政府的回赏往往远多于进贡,虽然这使明朝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但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华夏瓷器、丝绸大量输出国外,而海外的金银、香料等也源源不断地输入国内。

    永乐帝即位后,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对外政策,于郑和七下西洋时达到顶峰。

    郑和经事三朝,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先后七次奉诏出海,历时28年,足迹遍及亚非“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随行数万,极大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一时间海外诸国“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朝贡贸易得到极大的发展。在这种盛况下,青花瓷迎来了入明以来的第一个外销高潮。

    也就是说,洪武、永乐、宣德三朝,都有大量官窑生产的外销瓷,或对外国使团进行赏赐,或卖给外国使团。

    秦立清晰记得,自己在《明史》中看到过一个记载,万历时期,1614年上外销瓷高达六万件。1636年高达25万件。1639年更是达到36万6千件!

    虽然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窑口虽然没有那么多,但《明史》中有载:明代官窑每年烧制3万件官瓷。

    足以可见,外销瓷每年烧制的数量绝不比官瓷少。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如果国外少也就罢了,但金铭锦说在国外看到过大量的同类瓷器……

    毫无疑问,价值绝对高不了!

    可惜,秦立只知道这段历史,但并未见过这种外销瓷,甚至连瓷器史中都没有介绍,导致他外销瓷摆在眼前却不识。

    “你这是什么表情?”

    金铭锦看到秦立的脸色铁青铁青的,阴沉的都快要滴出了水来,不由得笑出了声来,“你该不会是不认识外销瓷吧?

    咋的,你当成宣德官瓷买回来的?

    哈哈!秦立啊秦立,你也有今天啊!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我早就告诉你了,做人不要太嚣张,你瞧瞧,应验了吧。哈哈……“

    他一脸鄙视的斜瞥着秦立,字字打击道:“我能说什么,这就是见识浅薄的下场!”孙大人的捡漏:我的财富全靠摸